【概述】
【症状】
(2)热炽阳明:壮热不恶寒而恶热,面赤,大汗,烦渴,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脉洪大.
(3)热结肠道:壮热不恶寒,日晡更甚,腹胀痛,按之坚硬,大便不通,甚则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实有力。
(4)湿热郁蒸;身热起伏,午后转盛,汗出不解,胸闷院痞,纳呆,渴不引饮,苔黄厚而腻,脉弦滑敬。
(5)暑热伤气:发热不恶寒,面赤气粗,头痛胸闷,烦躁不安,口渴引饮,汗出甚多,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6)热入营血:发热入暮尤甚,烦躁失眠,甚则神昏谵语,皮下斑疹点点,舌红绛、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艾灸取穴】
注:1、三陵针点刺十二井穴出血;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大椎
52
40
单穴
曲池
48
30
双穴
合谷
48
30
双穴
第2天
大肠俞
54
40
双穴
天枢
54
50
双穴
内庭
48
30
双穴
第3天
外关
48
30
双穴
阴陵泉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4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关元
54
60
单穴
2、梅花针叩刺大椎穴加定罐10分钟。
【艾灸体会】
中医对高热的辨证大多数都经疾病所表现的症状来区别其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但是发热出现高热或长期高热对人体消耗很大,因此必须采用现代医学化验检查等方法尽早找出病因,及时进行治疗。只有在一时难以确诊且体温过高或发热时间过长时允许酌情对症处理,针灸只是选用方法之一。同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并纠正水与电解质的平衡等措施。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