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症状—只热不寒怎么艾灸?

只热不寒是指只发热而不恶寒,多为热性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本症一般分外感发热、内伤发热两类。外感发热起病急,热势高,初起发热恶寒或恶风同时并见;当表邪入里化热,多表现为只热不寒。《 伤寒论• 辨太阳

全身症状—只热不寒怎么艾灸?

【概述】

只热不寒是指只发热而不恶寒,多为热性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本症一般分外感发热、内伤发热两类。外感发热起病急,热势高,初起发热恶寒或恶风同时并见;当表邪入里化热,多表现为只热不寒。《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中指出:“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后世皆宗其说。内伤发热起病缓,常见低热。

【症状】

(1)邪热蕴肺:发热不寒,咳嗽胸闷,咯痰稠厚、咽痛,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2)热炽阳明:壮热面赤,不恶寒,大汗出,心烦口渴,小便黄少,舌质红,苦黄,脉洪大。
(3)热结肠道:壮热不寒,白天为甚,腹满硬痛,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甚则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实有力。
(4)湿热郁蒸:身热不扬.不恶寒,午后热盛,汗出不解,渴不喜饮.胸闷脘痞,身重纳呆,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5)暑热伤气:发热不恶寒,头痛,面赤气粗,胸闷烦躁,口渴喜饮,汗出过多,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6)热入营血:发热入暮尤甚而不恶寒,烦躁失眠,口干,甚则神昏谵语、发狂,斑疹透露,舌质红绛.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l)邪热蕴肺只热不寒:多由风热之邪上受,或外感寒邪郁而化热,邪热犯肺,肺热伤津,炼津成痰,痰热壅阻,肺失清肃所致。初起可见恶寒发热,继则只热不寒,咳嗽胸闷,咯痰厚稠黄腥,鼻煽气粗。其辨证要点为发热不恶寒,咳嗽气粗,痰黄稠为特点。
(2)热炽阳明只热不寒与热结肠道只热不寒:两证均属邪热入里的阳明病。前者为邪炽阳明,气分大热,以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后者为邪热结于肠胃,则腑气不通,传导失司,湿热蒸迫,里热内扰,神明逆乱,以日哺潮热,腹满硬痛,大便不通,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实有力为辨证要点.
(3)湿热郁蒸只热不寒与暑热伤气只热不寒:两证常见于夏秋季节,病邪均在气分。湿热郁蒸只热不寒多在夏秋之交及阴雨潮湿的季节发病,湿热相兼为患,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挟热熏蒸,辨证要点是身热不扬,而见胸闷纳呆,恶心口苦,渴不引饮等症状。暑热伤气只热不寒的多由夏月伤暑发病,暑邪乘虚侵袭所致。故以壮热面赤,烦渴引饮等暑伤气分的症状为辨证要点。
(4)热入营血只热不寒:多由热邪灼烁营血所致,只热不寒。以热势昼轻夜重,烦躁失眠,神昏谵语,舌质红绛,热甚动血则见吐血、便血、溲血、发斑等为辨证要点。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大椎 52 40 单穴
曲池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百会 52 3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合谷 48 30 双穴
第3天 天枢 54 50 双穴
内庭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4天 外关 48 30 双穴
阴陵泉 48 30 双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注:1、少商、合谷点刺出血;
2、大椎:梅花针针后定罐10分钟。

【艾灸体会】

艾灸退热须查明原因,明确诊断,好采取综合措施治疗。

点赞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阅读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