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症常见于西医的小儿肠麻痹、小儿肠痉挛等病。
【症状】
(2)食积:脘腹胀满疼痛,按之痛甚,不思乳食,嗳腐吞酸,或腹痛欲泻,时有呕吐,吐物酸馊,吐泻后觉舒,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苔厚腻,脉滑。
(3)实热:腹痛胀满,疼痛拒按,面唇红赤,烦躁哭闹,口渴饮冷,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有力。
(4)虚寒: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手足不温,神倦纳少,或食后作胀,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5)气滞:脘腹胀痛,走窜攻冲,痛无定处,痛引两胁或小腹,嗳气或矢气则痛减,舌淡,苔薄白,脉弦。
(6)血瘀:腹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固定不移,或腹部触之有包块,按之痛甚,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
【病因分析与鉴别】
(2)食积腹痛与实热腹痛:两者均为实证,都有脘腹胀痛,疼痛拒按。前者由于乳食不节,饱食过度,或摄入肥甘炙博等难消化之物,致使乳食壅滞肠中,气机壅塞不通,故有皖腹胀满,疼痛拒按;乳食停滞,化腐作酸,故有不思乳食,嗳腐吞酸;积滞中阻,脾胃升降失常,故有呕吐腹泻;吐泻之后,积滞暂去,故吐泻后觉舒;食积胃肠,胃不和则寐不安,故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苔厚腻,脉滑为食积之象。后者多由于积滞不化,郁久化为燥屎,或感受暑热之邪,热结肠胃而致腑气不通,故腹痛胀满,疼痛拒按;郁热上蒸,故面唇红赤;热扰神明,则烦躁哭闹;热郁津伤,则口渴饮冷,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有力均为热结肠腑之象。
(3)气滞腹痛与血瘀腹痛:气滞与血瘀关系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滞可致血瘀,血瘀亦可致气滞,但两者又有有形无形之别,气滞腹痛以胀痛,痛无定处为特征.血瘀腹痛以刺痛,痛有定处为特点。前者多由于情志不畅,肝木乘脾,或因过食产气食物,气滞于肠,气机不畅,故脘腹胀痛,走窜攻冲,痛引两胁,或痛引小腹;气从体内排出,通则不痛,故嗳气或矢气则痛减,后者多由于小儿腹部受伤,或手术后,致经络损伤,气血凝滞,故有腹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固定不移,瘀结黏连,凝于一处,难以消散,故腹部触之有包块;且兼有舌紫黯或有痛点、瘀斑,脉涩等血瘀之象。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外陵
50
50
双穴
神阙
50
60
单穴
第2天
天枢
50
50
双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第3天
腹结
50
40
双穴
关元
50
60
单穴
神阙
50
60
单穴
第4天
期门
50
40
双穴
中极
50
60
单穴
神阙
50
60
单穴
第5天
肾俞
50
60
双穴
照海
48
30
双穴
神阙
50
60
单穴
第6天
命门
50
60
单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神阙
50
60
单穴
第7天
意舍
50
40
双穴
膻中
50
50
单穴
气海
50
60
单穴
【案例】
【艾灸体会】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