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五里穴的位置】手五里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手五里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当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另说“在肘上二寸”(《十四经发挥》);“在肘髎斜上二寸五分”(《循经考穴编》)。
【取穴方法】抬臂屈肘,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向上量4横指(即3寸),所及肱骨桡侧的凹陷处即是“手五里穴”。
《快速取穴彩色图解》坐位。抬臂屈肘,先取曲池穴与肩髃穴的位置,从曲池沿曲池与肩髃连线向上4横指,所及肱骨桡侧缘的凹陷处即为此穴。
《针灸大成》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
《针灸学》在臂外侧,曲池与肩髃的连线上,曲池上三寸处。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上组织、肱肌。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较疏松,有少量脂肪。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到达肱肌,该肌由臂丛的肌皮神经支配。
手五里穴 Shǒuwǔlǐ,经穴名。《灵枢。本输》原名五里。《圣济总录》名臂五里,《针灸资生经》作手五里。属手阳明大肠经。别名:五里穴,尺之五间穴,尺之五里穴,大禁穴,手之五里穴。
(1)“手五里穴”。“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手部。“五里”,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手五里名意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较大范围场,且比手三里穴覆盖的范围要大。本穴物质由下廉穴传来,下廉穴是水湿云气开始下降的过程,手五里穴则是水湿云气降地之所,下廉穴所处天部位置比上廉穴高,其所降之浊亦比手三里穴所覆盖的范围要大,故而本穴名为“手五里穴”。余名五里、手之五里之意与手五里同。
(2)“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尺”,小也。“五里”、“五间”,穴内物质所处的范围也。其名之意与手五里同,名中加尺,在于强调穴内雨降强度较手三里穴为小也,故名。
(3)“大禁”。“大”,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范围场大也。“禁”,禁火热之灸也。大禁名意指本穴禁火热灸之。本穴位处西方之地,地性干燥,而穴内物质为下廉穴天之上部所降的水湿云气,其覆盖的范围也大,雨降的强度也弱,脾土所得之阴不足,忌火热灸之,故名“大禁”。
【穴位含义】大肠经浊气降地之后覆盖的较大范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湿,量极少。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地之表部渗入脾土之中。
【功能作用】为脾土提供水湿,消除脾土之燥。
《针灸大成》主风劳惊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心下胀满,上气,身黄,时有微热,瘰疬,目视䀮䀮,痎疟。
【主调理症】上肢不遂、肘臂疼痛、挛急、瘰疬、肺炎、扁桃体严、胸膜炎、瘫痪、腹膜炎等
【作用作用】理气散结,通经活络。
【临床应用】电针手五里穴、曲池穴等,对刺激牙髓、内脏大神经等引起大脑皮层体感区或联合区的诱发电位,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1、配曲池穴治肘臂挛急。
2、配曲池穴、通里穴、中渚穴治手臂红肿疼痛。
3、配臂臑穴治瘰疬。
4、配太溪穴、大钟穴、照海穴、二间穴治嗜卧。
5、配大钟穴、照海穴、二间穴治嗜睡。
6、配少海穴、曲池穴治肘关节痛。
《针灸甲乙经》:痎疟,心下胀满痛,上气;目䀮䀮,少气;嗜卧,四肢不欲动摇,身体黄;
《外台秘要》:风劳惊恐,久吐血,肘不欲举,风痫;《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肘臂痛;瘰疬;
《针灸大成》:风劳惊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心下胀满,上气,身黄,时有微热,瘰疬,目视䀮䀮,痎疟;
《普济方》:雀目;
《循经考穴编》:一切风湿肿滞,臂搏疼痛不举;《百症赋》:五里、臂臑、生疬疮而能治。
《针灸大成》《铜人》灸十壮。《素问》大禁针。
【治法原则】寒则补针多留,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无灸。
【日常保健】手五里位于骨头上,通经活络的效果非常强,尤其能治肩膀上的疾病,如肩膀沉重、肩周炎。按摩时可用圆珠笔端或食指按压,每次3~5分钟。
经常用拇指指腹按揉手五里,每次1~3分钟,能改善颈、肩、手臂的血液循环,对上肢有很好的保养作用。
【针灸疗法】手五里穴,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传至肩部、肘部。
【艾灸疗法】手五里穴,艾条灸5-20分钟,手五里穴艾炷灸3-5壮。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