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怎么艾灸?

2023-03-15 03:17
31
粉刺,又名“痤疮”,是指发于颜面或胸背部的红色毛囊性丘疹,也可以是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等。本症病程缠绵,往往此起彼伏,一般到30岁左右可逐渐痊愈。本症的主要病位在肺,多由湿热之邪郁阻肌肤,不得

粉刺怎么艾灸?

【概述】

粉刺,又名“痤疮”,是指发于颜面或胸背部的红色毛囊性丘疹,也可以是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等。本症病程缠绵,往往此起彼伏,一般到30岁左右可逐渐痊愈。本症的主要病位在肺,多由湿热之邪郁阻肌肤,不得透散而导致。
本症早在《内经》中,对其形成就有较详细的论述,《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疮”。隋代《诸病源候论》称为本症为“面疤”。清代《医宗金鉴》则称为“肺风粉刺”,《外科大成》又称为“酒刺”。
本症见于临床上的青春痘、痤疮等。

【症状】

(l)肺热:颜面部有粟米大小的丘疹,与毛囊一致,可挤出白粉色油状物质,皮疹多在鼻周围,亦可见于前额,或有黑头粉刺,轻微痒感,常伴有口鼻干燥,大便干,舌质微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滑等全身症状。
(2)胃热:颜面部散在毛囊性丘疹,形如粟米大小,可挤出白粉色油状物质,亦可有黑头粉刺,口周多见,亦可见于前胸后背,面部油脂分泌旺盛,毛孔粗大,常伴有多食善饥,口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腻,脉沉滑而有力等全身症状。
(3)血热:颜面及两颊散在潮红色米粒大小的丘疹,皮疹以口鼻周围及两眉间居多,面部常有毛细血管扩张,情绪激动或遇热时面部明显潮红,有灼热感,妇女在月经前后皮疹增多,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尖红苔薄,脉细滑数。
(4)毒热:面部有散在丘疹,多为米粒大小,顶端常有小脓疮,或周围有轻度发红,自觉肿胀疼痛,脓疱此起彼伏,消退后皮肤表面可遗留凹陷性小瘢痕,形如橘皮。胸背部多受累。大便秘结,数日不行,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滑或数。
(5)湿毒血瘀;面部及胸背部有米粒大丘疹,亦可发生黄豆大或樱桃大之结节或囊肿,皮肤表面高低不平.重者成脓疱,局部红肿疼痛,颜面皮肤油脂分泌旺盛,胸背常有同样损害,并常伴有头痛,身热。舌质黯红,苔黄或白,脉缓或沉涩等全身症状。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肺热粉刺,胃热粉刺与血热粉刺:三者均属热证,但前二者为气分热,后者为血分热。前二者皮疹表现基本一致。但肺热粉刺以鼻周多见,胃热粉刺以口周多见,另外二者病因病机与兼症亦不同,肺热粉刺多因肺经有热,加之外受风邪,使肺热郁积肌肤不得宣泄而致,故有口鼻干燥,苔薄肿浮等症。而胃热粉刺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使阳明热结,脾胃积热,郁于肌肤所致,常有多食,口臭,恶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燥结等症状。血热粉刺多因情志内伤,气分郁滞,郁久化热,热伏营血而发。以颜面散在红丘疹,口鼻周围及两眉间多见,面颊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面部潮红为鉴别要点。
(2)毒热粉刺与湿毒血瘀粉刺:二者均与感受邪毒有关,但毒热粉刺以毒热为主,多因肺胃蕴热上蒸,复感外界毒邪,致使毒热互结,蕴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以面部散在丘疹和小脓疱为主,周围常有红晕,自觉疼痛,严重时可红热肿痛,伴有发热,舌红苔黄燥,脉滑数为鉴别要点。湿毒血瘀粉刺多因素体蕴湿,郁于肌肤,复感外界毒邪,湿毒凝聚,阻滞经络而成,除丘疹,脓疮外,常以结节囊肿为主,皮肤出油较多,治愈后常留有疤痕。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肺俞 54 50 双穴
尺泽 48 30 双穴
大椎 52 40 单穴
第2天 胃俞 54 40 双穴
内关 48 30 双穴
支沟 48 30 双穴
第3天 内庭 48 30 双穴
阴陵泉 48 30 双穴
天枢 54 50 双穴
第4天 血海 48 30 双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膈俞 54 50 双穴
第5天 太阳 48 30 双穴
曲池 48 30 双穴
合谷 48 30 双穴
注:1背部督脉膀胱经走罐;
2大椎、肺俞、膈俞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粉刺具有极好的疗效.同时配合三棱针或梅花针点刺放血加拔罐疗法疗效更为显著。在治疗的同时,患者要注意生活起居,经常用温水硫磺皂洗涤颜面,保持面部清洁卫生。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吸烟,在粉刺初起时,禁止用手挤压,防止感染和遗留疤痕。

点赞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阅读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