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肝硬化腹水、结核性腹膜炎、腹腔内肿瘤等疾病。
【症状】
(2)气滞湿阻:腹胀如鼓,皮色苍黄,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嗳气不舒,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沉弦或弦缓。
(3)气滞血瘀:腹大坚满,腹壁青筋暴露,面部或胸背颈项部可见红斑,面色青紫,胁肋刺痛,形体赢瘦,口渴欲饮,唇舌红黯不鲜或紫,脉弦细或弦涩。
(4)脾肾阳虚:腹部胀大,入暮尤甚,按之不坚,兼有面色晦滞,畏寒肢冷,或下肢浮肿,身倦神疲,尿少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滑,脉沉细无力。
(5)肝肾阴虚:腹部胀大,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兼见面色萎黄,或面黑唇紫,口干心烦,手足心热,尿少短黄,大便干,舌质红绛少津无苔,脉弦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2)气滞血瘀鼓胀:为本虚标实的虚实夹杂之证。其症由于肝郁气滞日久,气滞则血瘀,表现为胁肋刺痛,舌紫脉涩等症。
(3)脾肾阳虚鼓胀与肝肾阴虚鼓胀:两者皆为虚证。前者多起于脾阳不运,水湿不化,继而累及肾脏。故临床必兼见畏寒肢冷,神倦体怠,尿少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等症。后者多因于病久不愈,肝肾阴液不足,则阴虚火旺,故必兼见口燥,心烦,或鼻衄,齿衄,便血,舌红绛少津,脉弦细而数等症。
鼓胀一症,缘由气滞、血瘀、水停所造成,先由肝气不畅,继则脾失健运,水湿内聚,加之气滞血瘀,以致愈胀愈甚。病情一般都由实渐虚,或虚实夹杂。治疗原则,实者重在祛邪,兼顾扶正;虚者重在扶正,于扶正之中寓祛邪之品。然初起不可攻伐太过,欲速则不达,反致危殆;后期亦不可辛燥温补太甚,否则愈增其胀。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不容
54
40
双穴
下脘
54
5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期门
52
40
双穴
太冲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4天
章门
52
40
双穴
气海
54
6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5天
肝俞
54
40
双穴
巨阙
54
5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6天
乳根
52
30
双穴
天枢
54
5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7天
膈俞
54
50
双穴
上脘
54
5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案例】
在一般治疗:保肝利尿纠正低蛋白等;西药用莫沙比利、消胀片、金双歧、乳果糖等;中药用柴胡疏肝散、五皮饮等基础上,同时隔姜艾灸中脘,点足三里、三阴交、水分等。治疗1个疗程后,6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有效率为80%。
【艾灸体会】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