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症状—腹满怎么艾灸?

腹满,系指自感腹部胀满不适,而腹部外形没有胀急之象的病症。本症多由风寒外袭、脏腑虚寒、寒实内结、热实内结、气机郁滞、瘀血阻滞、蛔虫内扰、宿食内停等导致。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腹泻、腹痛等疾病。

胸腹症状—腹满怎么艾灸?

【概述】

腹满,系指自感腹部胀满不适,而腹部外形没有胀急之象的病症。本症多由风寒外袭、脏腑虚寒、寒实内结、热实内结、气机郁滞、瘀血阻滞、蛔虫内扰、宿食内停等导致。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腹泻、腹痛等疾病。

【症状】

(1)寒湿内聚:腹满,腹胀,按之不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或脘腹疼痛,口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脉弦缓。
(2)脾胃虚寒:腹满,腹胀,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喜暖喜按,得热则缓,神疲乏力,纳谷呆滞,舌胖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迟。
(3)实热内结:腹满,或硬痛,或绕脐疼痛,大便秘结,手足汗出,潮热谵语,脉沉实,或迟而有力,舌苔黄燥或焦裂起刺。
(4)湿热内蕴:腹满,腹胀,脘痞呕恶,心中烦闷,口渴不欲多饮,时时汗出,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5)宿食积滞:腹满,胀痛,嗳腐吞酸,或厌闻食臭,或大便泄泻,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沉滑。

【病因分析与鉴别】

(l)寒湿内聚腹满与脾胃虚寒腹满:二者虽均为寒证,前者属实寒,后者属虚寒。前者系寒邪直中入里,或进食生冷,或久居湿地,内外相合,寒湿内聚中焦,脾胃升降失调,发为腹满。后者则由于脾胃素虚,中阳不振,又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以及大病失调,久病失养,致脾胃虚寒,发为腹满。寒湿内聚腹满,因寒湿为阴邪,凝滞中焦则腹满,困阻脾胃,浊阴不降则恶心呕吐,清阳不升则大便泄泻,气机不畅则脘腹疼痛,脾胃不得舒展则食欲不振,口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脉弦缓。脾胃虚寒腹满,因中虚内寒,非一日可复,故腹满,时作时止,时轻时重,且喜暖喜按,或进热饮热食则舒,中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故神疲乏力,化源不足则气无力提挈脏腑,故有内脏下垂,脾虚则不运,胃虚则不纳,故纳谷呆滞,舌胖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迟,均为脾胃虚寒之征。二者主要鉴别点在于:寒湿内聚腹满,按之不减,且伴有呕恶泄泻,脘腹疼痛,舌苔厚腻等症;而脾胃虚寒腹满,则喜热喜暖喜按,且伴有神疲乏力,内脏下垂,舌苔薄白等症。
(2)实热内结腹满:多见于外感热病的发展过程中。因邪热入里,壅滞肠胃,与肠中糟柏互结,阻于肠道,大肠传导功能障碍而成。大肠传导受阻,胃肠气机不能顺降,故腹满不减,无形之邪热与有形之燥矢互结于内,故腹满胀痛,腑气不通,则大便秘结,四肢皆禀气于胃,热炽阳明,故手足汗出,里热炽盛,扰乱神明,故潮热而谵语,舌苔黄燥或焦裂起刺等伤津耗液之征。
(3)湿热内蕴腹满与宿食积滞腹满:前者为感受外邪,或嗜酒厚味,辛辣之品,脾胃受伤,健运失职,湿热内生而致。后者则由于饥饱失常,肠胃乃伤,难以磨谷,食谷停滞不化而成。故前者因湿热交阻于内,气机升降失职,则腹满而胀,脘痞呕恶,大便溏泄,热郁于内,则心中烦闷,湿热相兼,则口虽渴但不欲多饮,湿热互结,胶黏腻滞,虽时时汗出,而邪仍难解;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后者则因宿食积滞,气机不畅,故腹满且痛且胀,饮食在胃中滞留不化,胃失和降则嗳腐吞酸,或厌闻食臭,脾不健运则大便泻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沉滑。二者主要鉴别点在于:湿热内组腹满而胀,且脘痞呕恶,口渴不欲多饮,大便溏泄,舌苔黄腻;而宿食积滞腹满胀而痛,嗳腐吞酸,口臭,厌食,大便泻臭如败卵,舌苔厚腻。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水分 54 50 单穴
天枢 54 50 双穴
气海 54 6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肾俞 54 60 双穴
气冲 52 5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4天 期门 52 40 双穴
太冲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5天 关元 54 60 单穴
曲骨 54 60 单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6天 肾俞 54 60 双穴
复溜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7天 大肠俞 54 40 双穴
腹结 54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8天 小肠俞 54 40 双穴
长强 52 4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艾灸体会】

艾灸治疗本症,急性易治,慢性较难,如重症患者,应配合西医综合疗法进行治疗;本症患者应注意饮食,避免生冷,禁食荤腥油腻之品;居处冷嗳适宜,多加锻练,增强体质。

点赞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阅读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