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舌为心苗,舌藏于口,唾、涎出于舌下。因此,心神的疾患亦可反映于唾涎,如心脾两亏,神不归舍的疾患。常有涎多唾漏征兆。此外,肝藏魂,主疏泄,肝郁疏泄失职,唾涎会变少。而肝虚疏泄无制又致流涎,流涎还常是一些遗传性精神病的征兆,流涎而伴有弄舌者,常为大脑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的预兆。
《灵枢•口问》 :“黄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歧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此外,早孕胞脉盛,血壅冲逆,津液随冲气上升,故呕恶频作,涎溢满口,尤其晨起多涎为早孕先兆。
【症状】
(2)风痰上涌:口中流涎,半身麻木不遂,口眼歪斜,伸舌偏,言语不清,或见神志不清,头晕目眩,喉中痰涎壅盛,舌苔厚腻,脉弦滑。
(3)脾虚不足:口角流涎不知,食少纳呆,面色苍白,神怯,或腹胀满闷,或便溏,舌淡苔薄,脉弱。
(4)脾胃热蒸:口中流涎,舌痛或口中糜烂溃疡,口干,口苦,小便赤涩,大便秘结,心烦,食少纳呆,舌尖红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2)脾胃热蒸口流涎与脾虚不足口流涎:二者病位均在脾,但病因病机各不相同。脾胃热蒸口流涎多因素有蕴热或过食肥甘,导致脾胃之火上蒸,迫津外溢,故见流涎。而脾虚不足口流涎是由于脾胃虚弱,或过食生冷,或虫积为患,耗伤脾胃,导致脾气虚弱,不能布散津液,又气虚固摄无力,不能固摄津液,津液外溢而见口角流涎。前者常伴有舌痛或口中糜烂溃疡,口干,口苦,小便赤涩,大便秘结,心烦失眠,舌尖红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实热之象。后者常伴有食少纳呆,面色苍白,神怯,或腹胀满闷,或便溏,舌淡苔薄,脉弱等脾虚之象。常见于小儿。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脾俞
54
50
双穴
阴陵泉
48
30
双穴
内庭
48
30
双穴
第3天
肾俞
54
60
双穴
关元
54
60
单穴
涌泉
52
60
双穴
第4天
颊车
48
30
双穴
承浆
48
30
单穴
合谷
48
30
双穴
第5天
风池
52
30
双穴
廉泉
48
40
单穴
地仓
48
30
双穴
【案例】
小儿流涎症:偏方1:取地仓穴、合谷穴、足三里穴、中脘穴、脾俞穴,进行艾条灸,每穴每次悬起灸10~15分钟或实按灸4~6壮(施灸前术者应在自身实按灸之,测温确定垫布的层数,以免烫伤),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偏方2:取地仓穴、合谷穴、足三里、廉泉穴、颊车穴,进行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施灸5~7壮,艾炷如黄豆大小,每日灸治1次,7次为1个疗程。偏方3:取地仓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廉泉穴、颊车穴,艾炷无瘢痕灸,每穴每次灸7~10壮,艾炷如黄豆或枣核大小,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艾灸体会】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