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症状—半身麻木怎么艾灸?

麻木仅见于半侧肢体者为半身麻木。 在古代饭籍中,半身麻木与四肢麻木均属于“痹”、“中风”等病证范畴。本症见于脊髓炎症、结核、外伤及多发性神经炎等。

全身症状—半身麻木怎么艾灸?

【概述】

麻木仅见于半侧肢体者为半身麻木。
在古代饭籍中,半身麻木与四肢麻木均属于“痹”、“中风”等病证范畴。本症见于脊髓炎症、结核、外伤及多发性神经炎等。

【症状】

(1)中气虚弱:半身麻木,伴有肢软无力,并有心慌,气短,畏风,自汗,脉弱,舌淡,苔薄白等。
(2)营血亏损:半身麻木,伴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脉细弱,舌淡嫩,苔薄略干。
(3)风寒外袭:半身麻木,伴有头痛身痛,恶风寒,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润。
(4)肝风内动:半身麻木,伴有不同程度的震颤,并有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脉弦有力,舌质黯红,苔少或薄黄而干。
(5)湿痰阻络:半身麻木,伴有沉重感,并有头昏沉,呕恶,心闷不舒,脉弦滑,舌淡黯,苔滑润或白腻。

【病因分析与鉴别】

(1)中气虚弱半身麻木与营血亏损半身麻木:皆为虚证,起病缓慢。但病因病机不同。气虚半身麻木多因劳累过度,饮食不节,或药物攻伐太过,以致中气受损,元气不充,发生麻木。血亏半身麻木则多缘失血过多,或房劳、多产损耗营血、阴精,或热病后期阴液受灼,或过服辛温助热之品,使阴血亏损,筋脉失荣,则发生麻木。气虚半身麻木责之于脾气虚弱,血亏半身麻木则究于肝肾不足。气虚半身麻木多发生于右侧肢体,伴有微畏风、时汗出、心慌、气短等;血亏半身麻木多发生于左侧肢体,伴有头晕、目眩、失眠、心悸等。两证的脉均呈弱象,但气虚脉偏缓,血亏脉偏数。
(2)风寒外袭半身麻木与肝风内动半身麻木:皆为实证,起病快。但风寒外袭半身麻木乃由风寒侵袭皮毛,由皮毛入于络脉,络脉闭阻所致。肝风内动半身麻木是由于肝阳素旺,阳亢生风,风窜经络,经络失荣而发病。从病因上,风寒外袭半身麻木有感受风寒史,而肝风内动半身麻木多与情志波动有关。两证的辨别要点为:风寒外袭半身麻木伴有身痛及恶风脉浮等表证,肝风内动半身麻木伴有不同程度的震颤,及头晕头痛脉弦等肝旺证.
(3)湿痰阻络半身麻木:由于脾不化津,津蓄成湿,湿聚为痰,痰伏经络,出现半身麻木。辨证要点为:形体较胖;麻木伴有肢体沉重,脉弦滑,苔白滑或润腻。妇人白带多。湿痰为标,脾虚为本。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环跳 48 30 双穴
阳陵泉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风市 48 30 双穴
申脉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4天 肩髃 50 30 双穴
曲池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5天 风池 52 30 双穴
悬钟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6天 身柱 54 60 单穴
腰阳关 54 60 单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7天 委中 48 30 双穴
照海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8天 百会 52 30 单穴
哑门 52 30 单穴
列缺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注:1.以上穴位循环灸至愈;
2.百会、哑门对降血压及减轻头晕头痛等有良效,但灸之过早会加重头晕症状。

【案例】

王乐亭中风针灸预防经验
人在未得中风时,一两个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手大指食指麻木,或足腿发酸麻,良久方解,发麻侧为将中风之候。如无以上情况,有高血压者不时头晕,也可用此法预防。或用滋阴益肝肾之药,再保守元阳,也能预防。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半身麻木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控制症状.早期治疗还有预防功能。半身麻木一症较四肢麻木为重。有资料报道,“单侧肢体麻木乏力,便是中风的重要先兆”,其中肝风内动所致者尤易发生,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气血虚损半身麻木。气虚容易招风,血亏则易生风,只有气血充沛,“五脏之气通畅”,才能“不令邪风干扰经络”。因此加强锻炼,调节饮食,养性怡神,保持气血和畅,才是预防中风的大法。

点赞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阅读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