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真的无药可救吗?艾灸还有作用吗?

大家对“病入膏肓”这个成语应该耳熟能详,它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成公十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个故事,以及这个故事中蕴含的

病入膏肓”真的无药可救吗?艾灸还有作用吗?

“病入膏肓”的故事

相传,晋国的君主晋景公患病,先请来桑田巫替他治疗,桑直言不讳地说:“国君病势深重,恐怕难以活到吃上新麦的时候了!”晋景公十分害怕,于是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让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前去给他诊疗。医缓医术高明,上下无人不知。

当医缓还在去晋国的路上时,晋景公做了个梦,梦见从他的病中跳出两个小人。其中一个说:“医缓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可不比之前那个巫医,他恐怕要抓住我们,该往哪里躲避呢?”另一个回答说:“到心的下面、膈的上面,叫‘膏肓’的那个地方去吧,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

医缓到了晋国,绐晋景公辨症后为难地说:“这病不可治啦!病在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治法,何况药物也不能到达那里去发挥药效。”晋景公听到医缓说的话,和梦中两个小人的谈话吻合,就叹气道:“你说得很对,真是一个高明的医生啊!”说罢,送给医缓一笔厚礼,送其回国。

不久后,晋景公便病死了。于是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指病重难治。

唐代药王孙思邈后来评论时说:“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难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孙思邈所指的“此穴”就是膏肓穴。药王孙思邈的意思是:这些人医术低,只要找到膏盲穴,并艾灸它,任何病都会好!

艾灸膏肓穴

人体背部就有一处膏肓穴,对“病入膏肓”可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中医典籍中有“打开膏肓,百病难藏”、“运动膏肓穴,去除一身之疾”等说法。

历代医家多认为:膏肓穴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调理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气喘、骨蒸盗汗、肺痨等病症;心气不足、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健忘、遗精等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

孙思邈曾在《千金方》中提到:“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就是说,膏肓作用巨大,尤其在虚劳证的调理上,应用更是十分广泛。

“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就是一句脍炙人口的针灸歌诀。

百劳是督脉大椎穴的别称,在背部正中第七颈椎与不错胸椎棘突之间。

膏肓就是膏肓穴,在第四、第五胸椎间旁开三寸(约四横指)处,属足太阳膀胱经,是治疗各种虚劳和慢性疾患的要穴。

背部除膏肓穴外,还有大椎、身柱、风门等重要穴位。

若久病不愈,身体处于羸弱消瘦状态时,艾灸膏肓穴,可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

施灸方法:除膏肓穴外,再选择背部1~2个穴位,同时进行艾灸。用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频率为隔天一次。

适宜人群:经常感冒、易咳喘、心肺功能较弱、抵抗力差的人群。

点赞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阅读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