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病症状—滑胎怎么艾灸?

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屡孕屡堕”或“数堕胎”。 古代氏家对本病的论述很多,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即提出“妊娠数堕胎候”专论指出:“若血气虚损者,子脏为风冷所居,则气血不足,

妊娠病症状—滑胎怎么艾灸?

【概述】

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屡孕屡堕”或“数堕胎”。
古代氏家对本病的论述很多,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即提出“妊娠数堕胎候”专论指出:“若血气虚损者,子脏为风冷所居,则气血不足,故不能养胎,所以致胎数堕”,宋代《女科百问》首次提出滑胎病的临床特点为应期而下,并认识到补肾安胎是防治滑胎之关键。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不仅对滑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且指出“屡见小产、堕胎者,多在三月及五月、七月之间,而下次之堕必如期复然”的滑胎现象,同时提出胎热、肝肾亏虚、肝脾不和可导致滑胎,这些理沦至今仍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临床上滑胎一般分为肾气不固、脾胃气虚、相火妄动、虚寒相搏、外伤五种证型。
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习惯性流产。

【症状】

(l)肾气不固;曾数次胎堕,受孕之后腰膝痠软,小腹下坠,头晕耳鸣,尿频或失禁,或阴道流血,舌质淡,脉滑大,两尺尤弱。
(2)脾胃气虚:数次胎堕或小产,面黄微肿,腹胀下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淡纳呆,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3)相火妄动:多次堕胎,形瘦色枯,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口干喜饮,腰痠痛,阴道流血,舌质红赤,苔少,脉滑数或尺部虚大。
(4)虚寒相搏:有滑胎史,少腹冷痛,四肢不温,形寒喜嗳,腰膝痠痛,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滑润,脉沉迟无力。
(5)外伤:孕期有明显之外伤史,多次堕胎,孕后腰痠腹痛,阴道流血,胎动欲堕,精神困倦,脉滑无力。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肾气不固滑胎与脾胃气虚滑胎:均属气虚不固所致。胎系于肾,肾气壮则胎固,肾气虚则胎滑。若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弱,或房室不节,耗伤肾气,肾虚不能滋养胎元,胎气不固,故致胎堕;若脾胃素虚,或劳役伤中,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生气血,胎元失其营养,亦能引起堕胎或小产。两者均有腹部坠胀,神疲,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肾气不固之滑胎,腰痠膝软明显,且有头晕耳鸣,尿频或失禁等肾虚证候,脾胃气虚之滑胎,有纳呆,便溏.面黄微肿等脾虚症状。
(2)相火妄动滑胎与虚寒相搏滑胎:前者为热,后者为寒,迥然有别,区别较易,相火妄动滑胎,多因七情而郁,郁而化火,或房室不节,欲火内炽,火愈炎而水愈涸,水竭而禾枯,胎何能安?若素体气血亏虚,风冷客于胞宫,胎元失去温养,如风吹则果落,胎自早堕。两者的辨证要点为:相火妄动者有一派“热”象,如五心烦热、两颧红赤,口干喜凉饮,舌红脉数等;虚寒相搏者,有一派“寒”象,如少腹冷痛,形寒喜暖,苔滑脉迟等。
(3)外伤滑胎:乃因跌仆闪挫,或持重、远涉,直接损伤胎气,以致堕胎。询问病史,即可鉴别。
滑胎一症,病因复杂,证候亦多,不可执一不辨。防治之法,艾灸和药物调养固然重要,而慎房事尤为要紧,所以古入曾将“欲火”视为妊娠之大忌,它如戒忿怒,勿妄作劳,亦应一一注意。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肾俞 54 60 双穴
神阙 54 60 双穴
关元 54 60 单穴
第2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气海 54 60 单穴
第3天 命门 54 60 单穴
太溪 48 30 双穴
复溜 48 30 双穴
第4天 膈俞 54 50 双穴
血海 48 30 双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第5天 胃俞 54 40 双穴
肓俞 52 40 双穴
志室 54 50 双穴
第6天 膻中 54 50 单穴
章门 52 40 双穴
太白 48 30 双穴

【艾灸体会】

滑胎即西医学的习惯性流产,是常见妊娠病之一。本病系反复堕胎、小产发展而成,其病因基本与堕胎、小产相同,其特点是屡孕屡堕,大多为“应期而下”。临证时必须谨守病机,抓住主要脉证,综合判断分析,予以辨证论治。应特别强调防重于治,做到早期顶防早期治疗,治疗时间一般需超过既往堕胎小产时间2周以上,并且在治疗期1年之内不宜怀孕。

点赞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阅读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