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若时时汗出,不分寤寐称之为“自汗”;若睡时汗出,醒后汗止者称之为“盗汗”。小儿形气未充,腠理不密,常自汗、盗汗并见,故统称为汗征。由于多汗小儿大多体质虚弱,故又称为“虚汗”。根据汗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全身汗,头汗、胸汗、半身出汗、手足汗等。
若时时冷汗微出,发根如贯珠者称为“惊汗”;若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肢冷息微者,称为“脱汗”;热病中出现全身寒战,继之周身汗出而热退凉者,称为“战汗”。均不属本条论述范围。
【症状】
(2)营卫不和:自汗为主,遍身汗出,或半身汗出,微恶风寒,或伴有低热,或感冒初愈,或温热病后精神倦怠,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3)阴血亏虚:盗汗为主,汗出较多,形体消瘦,心烦不寐,口干唇燥,手足心热,或伴潮热,舌苔剥脱,脉细数。
(4)脾胃积热:自汗、盗汗,头额、心胸、四肢多汗,面黄肌瘦,口臭,腹胀腹痛,或肚腹胀大,大便秘结或清薄,小便或黄或如米柑,惊睡不宁,舌苔黄腻,脉滑。
【病因分析与鉴别】
(2)阴血亏虚多汗与脾胃积热多汗:阴血不足多汗因大病、久病之后,或先天不足,阴血亏虚,心液失藏而见多汗之症,属于虚证。阴虚生内热,虚热内扰,亦可蒸迫津液外泄而汗出。临床上除见有盗汗外,尚有形体消瘦、口唇干燥等阴血不足之象,及心烦不寐,手足心热,潮热阵作等虚热内扰之证。脾胃积热多汗多因小儿恣食肥甘,郁而化热,湿浊蕴结,迫津外越而见蒸蒸汗出,属实证。其汗出频频,汗温肤热,或迫身汗出,或头项汗多,或胸部汗多。若热盛阳明则兼见烦渴引饮,若食滞内热则兼见腹胀腹痛、口臭纳呆等症。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0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0
60
单穴
第2天
肺俞
50
50
双穴
阴郄
48
30
双穴
神阙
50
60
单穴
第3天
膈俞
50
50
双穴
间使
48
30
双穴
神阙
50
60
单穴
第4天
气海
50
50
单穴
中极
54
60
单穴
委中
48
30
双穴
神阙
50
60
单穴
【艾灸体会】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