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症状】
(2)外感风温:多见婴幼儿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口鼻气粗,吮乳口热,自汗出;小儿多见发热重,恶寒轻,恶风,自汗出,头痛咳嗽,口干口渴,鼻塞流涕,鼻孔有热感.咳痰不爽,咽喉疼痛,小便黄,舌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露,色红紫。
(3)外感暑邪:又有“中暑”与“伤暑”的不同,中暑发热,其症突然高热,汗出,头痛头重,四肢倦怠,嗜唾,烦渴引饮,甚则项强,抽搐,神识昏迷,四肢厥逆,舌苔薄白微黄,脉洪滑,指纹浮露,色红紫达于气关;伤暑发热,其症发热而微恶风寒,无汗,口渴,或渴而不欲饮水,身体拘急,四肢痠痛,倦怠嗜睡,舌苔薄白,脉浮数,指纹浮露色红。
(4)阳明热盛:壮热不休,扬手掷足,揭衣去被,渴饮冷水(婴幼儿吮乳不休,是口渴的现象),大汗出,脉滑数,指纹沉滞色红紫。
(5)阳明腑实:午后潮热,大便不通,腹满而痛,舌苔焦黄起刺,脉沉迟而滑,指纹郁滞色红紫。
(6)邪入营分:壮热不休,入夜更甚,口不甚渴,心烦躁扰,夜不成寐,斑疹隐隐,脉象细数,舌质红绛,指纹紫滞。
(7)邪入血分:高热神昏,夜晚更甚,躁扰不安,甚则发狂,斑疹透露,吐血,衄血,或便血,尿血,脉象细数,舌质深绛,指纹紫滞透关射甲。
【病因分析与鉴别】
(2)外感暑邪发热:是小儿夏季常见的证候,又分“中暑”和“伤暑”,中暑属阳,伤暑属阴,中暑致病之因,多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夏令受暑,汗出必多,阴液阳气,易随汗泄,且暑为火热之邪,最易伤气,因此发病初起多径入阳明,其症状突然高热,汗出,烦渴引饮,头痛头重,四肢倦怠,甚则项强,抽搐,神昏,肢厥等。伤暑致病之因,由于暑夏玄府开豁,腠理不密,加之小儿畏暑贪凉,以致寒邪袭于肌表。其症发热恶寒,无汗,身体拘急,四肢疾病等。二者的症状鉴别点为:①中暑单发热不恶寒;伤暑则发热恶寒。②中暑汗出、烦渴;伤暑无汗,或渴而不欲饮水。
(3)阳明热盛发热与阳明腑实发热:二者均属”里热实证”。其因由外感邪热传里不解,阳明热炽所致。临床见症为壮热汗出,口渴引饮,舌苔薄黄,脉象滑数或洪大,此为表邪入里,邪热炽盛之经证发热;若胃中热盛,消耗津液,肠中糟粕与热搏结而成燥屎,则见大便秘结,此时热势蒸蒸,日哺更甚,严重者出现腹满而痛,手足出汗,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苔黄厚而糙,或生芒刺等,此为腑实发热。经证与腑证,其主要鉴别点在于肠中有无燥屎。它们的热型特点是:经证发热,体温逐渐升高,腑实发热,发热盛衰有定时,一般在午后4时左右热势增高,故又称“日哺发热”。且经证伴有口渴欲冷饮,腑实伴有大便秘结、腹满而痛。
(4)邪入营分发热与邪入血分发热:二者均属“里热证”。由于邪在气分,其毒不解,患儿正气虚弱,津液亏乏,邪热乘虚内陷营分,营阴耗损则入夜热甚;营热蒸腾,则见舌绛,口不甚渴,或斑疹隐隐,邪热入营,心神被扰,则见烦躁,夜不成寐,甚或有时谵语。此与阳明腑实证之热盛神昏谵语,可从大便是否秘结,腹部有无痞硬,舌上有无苔垢等进行鉴别。如果营分之邪不解,热邪必深入血分。邪入血分,除具有热入营分的心烦,不寐,身热入夜更甚,口不甚渴等证外,一般还见有吐血、衄血,或便血、尿血,以及斑疹透露,舌色深绛,或躁扰发狂等。
【艾灸取穴】
注:隔两层以上衣服灸,夏天施灸,也必须隔两层以上布灸,温度46~50度即可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大椎
50
40
单穴
耳尖
48
20
双穴
外关
48
30
双穴
第2天
风门
50
40
双穴
曲池
48
30
双穴
合谷
48
30
双穴
第3天
支沟
48
30
双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内庭
48
30
双穴
第4天
膻中
50
50
单穴
天枢
50
50
双穴
血海
48
30
双穴
【艾灸体会】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