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谷穴位置作用与功效,各种疗法及注意事项

陷谷穴归属足阳明胃经,有缓解治疗腹痛胀满、肠鸣泄痢、面目浮肿、目赤痛、疝气、足背肿痛等。

陷谷穴位置作用与功效,各种疗法及注意事项

【陷谷穴的准确位置图】

【陷谷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三跖趾关节后方,二、三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取穴。

《快速取穴彩色图解》正坐或仰卧位。在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之前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针灸大成》足大指次指外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足阳明胃脉所注为输木。

《中国针灸学》在第二、三跖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处。

【穴位解剖】有第二跖骨间肌,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

【穴名解说】

【陷谷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别名陷骨。输(木)穴。

【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1)陷谷。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

(2)胃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和内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天部之气是横向传于冲阳穴,地部经水则下传内庭穴,本穴有传输胃经气血的功能,故为胃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穴内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的天部之气向胃经的上部传输,其运行方式为横向移动,表现出风木的运动特征,故本穴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胃经下行内庭穴,风气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输送胃经气血。

【陷谷穴的作用与功效】

《针灸大成》主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肠鸣腹痛,热病无度,汗不出,振寒疟疾。东垣曰:气在于足,取之先去血脉,后深取足阳明之荥输:内庭、陷谷。

【主治病症】腹痛胀满、肠鸣泄痢、面目浮肿、目赤痛、疝气、热病、足背肿痛等。

【古代记述】颜面浮肿,目赤痛,肠鸣腹痛,腹水,盗汗,足背肿痛,发热,热病汗不出,腹大满,喜噫,咳逆不止,逆不止,疟少气,季肋支满痛。

【临床应用】临床用于感冒,胸膜炎,胃炎,肠炎,肾炎。下肢瘫痪,足扭伤的治疗。有报道取双侧陷谷透涌泉,治疗急性结膜炎疗效好。

【穴位配伍】

1、陷谷穴配陷上星穴、囟会穴、前顶穴、公孙穴治卒面肿。

2、陷谷配列缺、阴陵泉,治面目水肿。

3陷谷配温溜、漏谷、复溜、阳纲,治肠鸣而痛。

4、陷谷配列缺,清热解毒,治面目臃肿。

5、陷谷配内庭、太冲,清热消肿,活血止痛,主治足跗肿。

6、陷谷配列缺、腕骨、合谷、间使、阳陵泉、阴谷、足三里,治水肿。

7、陷谷配列缺,治面目痈肿。

8、陷谷配内关、厉兑,治胃脘痛。

9、陷谷配石门,治胸胁支满。

10、陷谷配少商、太溪,治烦心善噫。

11、陷谷配支沟、前谷、大陵、曲泉、足三里、然谷、行间,治咳逆。

12、陷谷配大敦、肩井、章门、气海、归来、冲门,治疝气。

13、陷谷配足三里、侠溪、飞扬,治痃疟少气。

【文献摘要】

(1)《千金方》:热病,肠鸣而痛,腹大满,喜噫。

(2)《资生》:主腹大满,善噫。

(3)《灵枢·本输》:“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

(4)《针灸甲乙经》:“足大指次指间本节后陷者中,去内庭二寸。”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灸大成》《铜人》针三分。《素注》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针刺方法】陷谷穴,直刺0.3~0.5寸;或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到足背。

【艾灸方法】陷谷穴,艾条灸5-10分钟,陷谷穴,艾炷灸3-5壮。

点赞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阅读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