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中耳炎古称脓耳。临床以耳内反复流脓为特征。本病病程缠绵,且常反复发作,尤以儿童为多见。多因泪水、奶水、呕吐物、洗澡水或游泳使水殃及中耳,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时的酸性分泌物沿耳道咽管进入中耳道等因素
【概述】
【症状】
【艾灸取穴】
注:(1)以上穴位循环灸;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翳风
45-48
40
双穴
外关
42-45
40-50
双穴
神阙
48-55
50-70
单穴
第2天
听宫
45-48
40
双穴
合谷
45-48
40
双穴
神阙
48-55
50-70
单穴
第3天
风池
42-48
40-50
双穴
中渚
45-50
40-50
双穴
神阙
48-55
50-70
单穴
第4天
肩井
45-50
40-50
双穴
阳陵泉
45-48
40
双穴
神阙
48-55
50-70
单穴
第5天
肾俞
47-53
50-70
双穴
太溪
45-48
50
双穴
神阙
48-55
50-70
单穴
(2)配合药物氧氟沙星滴耳液效果更佳。
【按语】
【案例】
主诉:左耳反复流脓20余年,曾诊断左侧慢性中耳炎治疗,一周前左侧流脓,听力下降,左侧耳痛,左侧面部疼痛,PE:左眼外展受限,左侧外耳道脓性分泌,洁耳后可见左侧鼓膜表面肉芽组织。 诊断:左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治疗:予以隔物灸仪施灸,再外滴氧氟沙星滴耳液。处方:1日,灸翳风、外关各50分钟;2日,灸听宫、合谷各50分钟;3日,灸风池、中渚各50分钟;4日,灸肩井、阳陵泉各50分钟;5日,灸肾俞、太溪各50分钟;以上穴循环灸,每日加灸神阙穴60分钟。治疗半月流脓减少,面部疼痛消失。治疗3月症状悉数消失,患者痊愈。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