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聤耳怎么艾灸?

聤耳,是指耳内流出脓性分泌物的症状和体征。多因肝胆火热、脾虚湿困、肾阴亏虚所引起。本症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称之为“聤耳”。历代医家按脓的颜色不同而命名,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第八册》云:“曰停耳

耳鼻喉科—聤耳怎么艾灸?

【概述】

聤耳,是指耳内流出脓性分泌物的症状和体征。多因肝胆火热、脾虚湿困、肾阴亏虚所引起。本症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称之为“聤耳”。历代医家按脓的颜色不同而命名,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第八册》云:“曰停耳亦曰耳湿,常出黄脓,有风耳毒,常出红脓;有缠耳、常出白脓;有耳疳、生疮臭秽;有震耳,耳内虚鸣、常出清脓。”《冯氏锦囊秘录》将清脓称“囊耳”。《医宗金鉴》又将红脓称“风耳”。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

【症状】

(1)肝胆火热:发作急骤,耳部胀痛剧烈,脓出痛减,流脓较多,色黄质稠,伴头痛,耳鸣,听力下降,发热,口苦,咽干,急燥易怒,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2)脾虚湿困:耳内流脓,量多,质清稀,日久不愈。伴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无力。
(3)肾阴亏虚:耳内流脓,时作时止,缠绵不愈,脓液有秽臭味,混有豆渣样物。伴头晕,耳鸣,耳聋,腰痠乏力,面色潮红,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肝胆火热:外感六淫失治,火热炽盛,内传肝胆,循经上扰耳窍,灼烁鼓膜,故耳部疼痛剧烈。热邪化血肉为腐,故流脓较多。发热、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皆为肝胆火热之象。
(2)脾虚湿困:脾虚失运则水湿内生,泛溢耳窍,流脓清稀,甚者如水样,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苔白腻、脉细弱,皆为脾虚湿困之象。
(3)肾阴亏虚:肾阴亏虚,虚火内生,上犯耳窍,日久腐败成脓,脓液污浊或如豆腐渣样,味臭秽。肾虚而髓海不足,故头晕、耳鸣、耳聋。舌质红、苔薄,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头窍阴 52 30 双穴
翳风 48 30 双穴
听宫 48 30 双穴
第2天 行间 48 30 双穴
侠溪 48 30 双穴
听会 48 30 双穴
第3天 肾俞 54 60 双穴
太溪 48 30 双穴
耳门 48 30 双穴
第4天 足三里 48 40 双穴
阴陵泉 48 30 双穴
下关 48 30 双穴
注: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聤耳在未化脓前止痛、消炎的作用较好,若已化脓,虽疗程稍长,仍有较好疗效,可以促进炎症吸收。针灸前应清除外耳道脓性分泌物,保持外耳道干燥、清洁。部分患者的病情与饮食有关,故对鱼虾等腥物,要适当少服或勿服

点赞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阅读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