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症可包括瘰疬、结核、痰核等病证。
【症状】
(2)痰湿流聚:初起散在稀疏,芝麻大小,以后逐渐增大如黄豆,密集成群或散发孤立,浅褐色,质地较硬,表面粗糙,剧烈瘙痒,或伴有腹泻便溏,纳呆,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脉弦滑或沉濡。
(3)气血郁滞:呈圆形或椭圆形,蚕豆或樱桃大小,初起表面色鲜红,逐渐变黯红或紫红色,略高出皮肤,自觉疼痛,触之痛甚,一般不化脓,不破溃,可伴有局部肿胀,发烧,咽痛,关节疼痛,舌红,苔少脉弦涩或沉弦。
(4)寒湿阻络:初起不红不肿,逐渐扩大色红,四肢多发,呈带状分布,数量逐渐增多,日久溃破,脓液淡黄,结节之间有条索状硬结。一般无全身症状。兼见手足不温,肤色不泽,舌淡,苔白腻,脉沉紧或弦滑。
(5)疫气浸淫:初起呈浅红色、黄色或正常肤色,日久呈深红色或红褐色。晚期颜面布满大小不等的结节,凹凸不平,多伴有冷热痛痒,感觉减退或部分消失,舌红苔少、脉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2)气血郁滞结节:本症好发于小腿,由于内有湿热,下注于血脉经络之中,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瘀,郁滞经脉而成,这种结节因发生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发于小腿伸侧者,结节呈红或鲜红,较小较浅,数量较多,不破溃,消退后易复发,其多为急性发病,春季多发;发于小腿屈侧者,结节呈黯红色,较大较深,数量较少,可破溃,经久不愈,其呈慢性发病,冬重夏轻。
(3)寒湿阻络结节与疫气浸淫结节:此二证均为外邪内浸所致。前者多由贪凉饮冷,素体阳虚,复加冒雨涉水,居住潮湿,寒湿内侵,凝滞经脉,结节乃生。表现为初起不红不肿,以后结节扩大紫黯,仍无疼痛,破溃后溢出稀薄脂液,很难收口,多沿四肢呈带状分布,后者乃因素体虚弱,感受疫气,内浸血脉,毒气塞滞,其结节多见于面部,表现为新生者色浅红或红黄色,陈旧者色深红或红褐色,后期往往使颜面凹凸不平,常伴有手足麻木不温。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肝俞
54
40
双穴
阳辅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天池
52
40
双穴
少海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颈百劳
52
30
双穴
肘尖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4天
手三里
48
30
双穴
太冲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5天
二白
48
30
双穴
束骨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案例】
治则:行气散结,温化痰凝。选穴:至阳、膈俞穴。操作:每穴用艾灸盒内装艾,灸4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效果临床治愈:艾灸治疗5次后瘰疬消失,随访观察6个月以上,至少3个月无复发者,计61例;有效:艾灸治疗10次后瘰疬逐渐减小,计3例;无效:艾灸治疗30次后瘰疬大小仍无改变,计1例。总有效率为98.5%。
【艾灸体会】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