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症涉及现代医学的丝虫病、肾痨、精浊、肾系癌瘤,小儿外感或内伤,胸腹部创伤或手术等。
【症状】
(2)肾阴亏虚:小便浑浊如泔浆,尿量不多,或有涩痛,兼见头晕,耳鸣,耳聋,咽干,颧红盗汗,骨蒸劳热。
(3)肾阳虚衰:小便浑浊,尿频数清长,伴面色淡白,头晕无力,精神委靡,腰痠膝软,畏寒肢冷,阳痿,舌淡苔白,常有齿痕,脉沉弱。
(4)脾虚气陷: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日久不愈,或尿时不甚浑浊而沉淀呈积粉样,尿有余沥,兼见面色萎黄,精神疲倦,语声低怯,腹胀纳减,少腹坠胀,大便溏薄,或有内脏下垂,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5)脾肾两虚:小便浑浊,尿频数清长,头晕耳鸣,面色萎黄,纳食减少,气短神疲,肌肉消瘦,四肢不温,腰腿痠软,舌淡苔白滑,脉虚缓。
【病因分析与鉴别】
(2)肾阳虚衰尿浊与脾虚气陷尿浊:二者均有尿频量多,属虚寒证,鉴别点为:肾阳虚衰尿浊以肾阳虚为主,膀胱泌别失职,脂液失约,故小便浑浊,但色淡不浓。多见于年高休弱者,肾虚不温,常兼有面色淡白或晦黑,头晕耳鸣,精神委靡,四肢不温,阳痿,腰膝痠软等症。脾虚气陷尿浊以脾气虚为主,脾虚气陷,约束无力,精微下流,故小便浑浊,排尿时虽尿液浑浊不甚,然静置后常有积粉样沉淀,劳累后症状加剧;脾虚失运,常兼有纳减便溏,少腹坠胀,或伴脱肛等症。
(3)脾肾两虚型:脾不升清,肾失封藏,膀胱失约导致小便浑浊。其特点是:兼有脾虚气陷(体倦神疲,少腹坠胀,纳减便溏)和肾阳虚衰(头晕耳鸣,腰膝痠软,阳痿)的表现。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关元
54
60
单穴
曲骨
54
60
单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肾俞
54
60
双穴
照海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4天
志室
54
50
双穴
复溜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5天
命门
54
60
单穴
天枢
54
50
双穴
气海
54
6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6天
膈俞
54
50
双穴
京门
52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7天
大肠俞
54
40
双穴
水道
54
5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8天
章门
52
40
双穴
阴谷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9天
期门
52
40
双穴
悬钟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艾灸体会】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