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伤寒论》中所说的“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属于本症的范畴。而外感内寒所致的膀胱蓄水证,则以小便不利、小腹胀满为主,多无明显疼痛,不属于本症的范畴;胞宫及冲任二脉的病变,多可见小腹疼痛,并兼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等症,属于妇科范畴。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及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胃扩张、痛经等疾病。
【症状】
(2)湿热下往:小腹疼痛胀满,小便量少,色赤,或成血尿,排尿灼热疼痛,甚或淋闭不通,小腹拘急,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或细数。
(3)膀胱受阻:气滞者,小腹胀痛,胸胀胁痛,尿后小腹疼痛,脉弦;瘀血者,小腹痛甚,或拘急,尿血;砂石阻滞者,小腹痛,痛掣阴部,疼痛甚剧,尿血,若尿出砂石,则诸症顿愈。
【病因分析与鉴别】
(2)膀胱受阻小腹痛:有气滞、瘀血、砂石之分。气滞小腹痛者,则胀近于痛,以胀为主,兼伴有胁肋痛,小腹疼痛多出现于排尿之后,小便排出不畅,但无明显偏寒、偏热形迹;瘀血小腹痛者,小腹胀痛,痛甚于胀,甚者痛如针刺,小腹拘急,或血尿,砂石阻滞小腹痛,绞痛如割,或掣及腰痛,或牵及会阴,血尿明显。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水分
54
50
单穴
天枢
54
50
双穴
气海
54
6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大肠俞
54
40
双穴
腹结
54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肾俞
54
60
双穴
照海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案例】
滕某,女,59岁。主诉:近日因稍食油腻之物,腹痛肠鸣后即泻,泻后则安,每天3~4次。病史:患者腹泻反复发作10年之久,缠绵不愈。表现为阵发性腹绞痛及里急后重,排便后缓解,伴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自汗。某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经口服黄连素、诺氟沙星胶囊、中药、静滴青霉素治疗,症状缓解,但仍反复发作。每因稍食油腻之物、或食生冷水果、或情绪紧张、或过度劳累,病情加重。查体:患者呈慢性面容,神情、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选穴:关元、神阙、气海、脾俞、足三里、大肠俞、肾俞。选取大艾炷,神阙施隔盐灸法,足三里直接灸,余穴均施隔姜灸。每穴灸治20分钟,7天为1个疗程。当灸治1个疗程后,患者述可进少许油腻之物,腹痛、腹泻基本无发作,大便基本正常。3个疗程后,腹痛、腹泻完全消失,且形寒肢冷、乏力、自汗等症状明显改善,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告愈。
按: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主要由湿邪入侵,或情志抑郁,损伤脾胃,酿湿生热下注大肠,日久损伤正气所致。虽是大肠功能失调,但病机变化在脾胃。《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久泻无火,多因脾肾之虚寒也”。临证有虚实之分,本例以脾肾阳虚为主。经言:虚则补之,寒则热之。肾阳不振,命门火衰,火不生化,脾肾两虚,诸阳衰微,故取脾俞、足三里、肾俞、关元、气海,益命门火、壮肾阳,共奏温补脾肾之功;神阙为生命之根蒂,连系命门之本;大肠俞为大肠俞为大肠之背俞穴,多治脏腑本虚证,灸此穴可调理肠胃,理气化湿。因此,通过腧穴—经络—脏腑发挥疏通经络、益气温阳、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之目的。
【艾灸体会】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