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症在《素问》中称“胃脘当心而痛”;《寿世保元》中称“心胃痛”。按其病因病机,可分为虚痛、气痛、热痛、寒痛、瘀痛、食痛、虫痛等。
本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胃ai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症状】
(2)饮食积滞: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酸臭,恶闻食气,恶心呕吐,吐后痛减,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3)肝郁气滞:胃脘胀满,攻冲作痛,连及两胁,胸闷痞塞,善太息,食少纳呆,嗳气吞酸,或见呕吐,大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4)肝火燔灼:胃脘烧灼疼痛,病势急迫,疼痛拒按,喜冷恶热,嘈杂吞酸,口干口苦,甚则呕吐苦水,或兼见吐血,便血,烦躁易怒,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5)瘀血留阻:胃脘疼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可兼见吐血便黑,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6)脾胃虚寒: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绝,食少纳呆,泛吐清水,喜暖喜按,饥饿时痛甚,得食稍减,遇冷加剧,畏寒肚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滑,脉沉迟。
(7)胃阴不足:胃脘隐隐灼痛,嘈杂如饥,或饥而不欲食,干呕呢逆,甚则噎膈反胃,口干唇燥,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2)饮食停滞胃痛:属实证。多有暴饮暴食的病史,症见胃脘胀痛拒按,兼见恶食、嗳气腐臭或酸腐、舌苔厚腻等伤食症状。
(3)肝郁气滞胃痛与瘀血留阻胃痛:二者皆属实证。前者主要是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不通则痛,痛无定处,其特点为痛而兼胀,并伴有胸胁胀满,嗳气等症。后者为肝郁气滞不愈,久必及血,或胃痛迁延损伤络脉,瘀血留阻,因而痛处固定不移。其特点为痛如针刺,并伴有呕血便黑,舌紫等症象。
(4)肝火燔灼胃痛与胃阴不足胃痛:二者皆属热证。可见口干,便秘,舌红,脉数等症。但病因病机有所不同,前者或由肝郁气滞胃痛转化而来,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火犯胃;或因嗜食辛辣肥甘厚味及过用温热药物,蕴成内热;或感受六淫之邪,化热内传胃腑,热壅脉络,气血失调,发为胃痛。后者多由胃病迁延日久,损及阴血;或热病耗伤胃阴所致。二者的辨证要点为:前者因火性急迫,故胃痛发作较急,病势甚剧,常兼口渴引饮,面红目赤,呼吸气粗等实热症象。后者多因阴津亏损,胃失濡养,脉络拘急不舒所致。故胃痛隐隐,痛势较缓。常兼见口干不欲饮,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光红无苔、脉细等阴虚症象。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期门
52
40
双穴
太冲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下脘
54
50
单穴
天枢
54
50
双穴
气海
54
6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4天
胃俞
54
40
双穴
不容
54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5天
肝俞
54
40
双穴
章门
52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6天
脾俞
54
50
双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7天
乳根
52
30
双穴
大陵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8天
膈俞
54
50
双穴
膻中
54
50
单穴
巨阙
54
4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9天
肾俞
54
60
双穴
照海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艾灸体会】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