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上消化道出血,其中以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及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慢性胃炎、食管炎、应激性溃疡等疾病也可出现吐血。
【症状】
(2)肝火犯胃:吐血,伴有心烦胸闷,急燥易怒,口苦或口酸,或见唇青,或频作呃逆,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3)阴虚火旺:吐血,反复发作,吐血最多,且色红,多伴五心烦热,口干欲饮,乏力消瘦,失眠耳鸣,多梦健忘,舌红少苔,脉细数。
(4)瘀血阻滞:吐血,色紫黑有瘀块,伴胃脘刺痛,痛处固定,拒按,面色黯黑,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舌有紫斑,脉弦涩。
(5)心脾不足:吐血,缠绵不已,色淡而不红,胃脘隐痛喜按,面色咣白,气短乏力,惊悸少寐,纳呆,时有大便色黑,或腹胀便溏,舌质淡,少苔,脉沉细或细涩。
(6)脾肾阳虚:吐血,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血色黯淡,伴见面白息微,四肢厥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而滑,脉沉微而迟或缓。
【病因分析与鉴别】
(2)阴虚火旺吐血:阴虚火旺吐血为虚火所致,为虚证。虚证多病程长,具有反复不愈的特点。虚证多由实证吐血反复发作不愈而致,或因劳欲伤肾,酒色过度,损伤精血,致阴虚火动,虚火上浮,冲气上逆,血随虚火冲气而妄行,发生吐血。如《明医杂著》云:“入之一身,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况节欲者少,过欲者多,精血既亏,相火必旺,火旺则阴愈消,…吐血等症作矣”。而且阴虚火旺吐血,多有肾阴不足的症状,如:潮热,盗汗,腰痠,耳鸣,梦遗,尺脉不足,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3)瘀血阻滞吐血:瘀血阻滞吐血为实证吐血,但血瘀吐血无热象,虽见口渴,此种瘀血之渴,并非因热津伤,而是瘀血阻络,津不上承,亦不比胃热炽盛之口渴引饮,而是“但欲漱水不欲咽”。正如《血证论•瘀血》篇所云:“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则不渴矣”。瘀血阻滞吐血发生之因,多由跌仆或内脏出血,血不能随经运行,阻滞经脉损伤之处,发为吐血;或实热证(胃热、肝火等)吐血,过用寒凉,造成血凝,瘀阻络道;或气虚血痛,阳虚血寒,皆可形成血瘀。血瘀吐血的临床特点是:血色紫挟有瘀块,多伴胃脘刺痛,痛处固定,拒按,面色黯,舌多见紫斑,脉涩。
(4)心脾不足吐血与脾肾阳虚吐血:前者多因优思过度伤脾,或劳倦不寐损伤心脾,或因呕吐不止,胃气大伤。脾主统血,脾气不足则不能统摄血液,心主血脉,心气不足则主血无权,因而心脾不足可发生吐血。后者则多因前者病情迁延不愈积渐而来,或因素体旧虚,或色欲劳倦过度,损伤脾肾之阳,阳虚则不能摄血,故可发生吐血,二症的临床表现极其相似,应予以鉴别:前者以气虚为主:如气短乏力,肢倦便溏等。而后者又兼见阳虚之象,如畏寒,四肢厥冷,小便清长,脉迟等。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期门
52
40
双穴
太冲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下脘
54
50
单穴
天枢
54
50
双穴
气海
54
6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4天
胃俞
54
40
双穴
不容
54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5天
肝俞
54
40
双穴
章门
52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6天
脾俞
54
50
双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7天
乳根
52
30
双穴
大陵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8天
膈俞
54
50
双穴
膻中
54
50
单穴
巨阙
54
4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9天
肾俞
54
60
双穴
照海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艾灸体会】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