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症状—心下痞怎么艾灸?

2023-03-15 01:28
19
心下痞,是指心以下胃腹部满闷不舒之症。本症的病机为脾胃气机升降不和。常见于伤寒误下,或内伤脾胃,治法重在调理脾胃,升清降浊,中气枢转,痞症,自消。 《伤寒论》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按之自濡

胸腹症状—心下痞怎么艾灸?

【概述】

心下痞,是指心以下胃腹部满闷不舒之症。本症的病机为脾胃气机升降不和。常见于伤寒误下,或内伤脾胃,治法重在调理脾胃,升清降浊,中气枢转,痞症,自消。
《伤寒论》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说明心下痞是脾胃气机失调所致的痞塞症。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

【症状】

(l)热痞: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或见吐衄,小便黄赤,舌苔薄黄,脉关上浮。
(3)饮气痞:心下痞满,纳少,干噫食臭,腹中作响,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沉弱。
(4)痰气痞:心下痞满,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大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滑。
(5)客气上逆痞:心下痞,心烦不安,干呕食少,或兼下利,舌苔薄白,脉略弦。

【病因分析与鉴别】

(1)热痞与寒热痞:痞症多由太阳病循经误下,脾胃受伤,遂使客气上逆,阻塞心下所致。热痞有心烦口渴,尿赤,苔黄之热证可寻;寒热痞除有热扰心下而见痞症外,必兼恶寒,汗出等阳虚证。
(2)饮气痞与痰气痞:痰饮同源,水湿所聚,稠者为痰,稀者为饮。痰与饮结于心下,胃气失于和降,清气不得上升,遂可致痞。饮气痞有肠鸣,苔薄白之症;痰气痞有恶心呕吐,苔腻之症。
(3)客气上逆痞:伤寒,中风,表不解而误用下法,致胃中空虚,客气上逆,心下痞硬,若误认心下痞硬为下之不尽,继而再下,则痞更甚。心烦不安,坐卧不宁是其特点。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期门 52 40 双穴
太冲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下脘 54 50 单穴
天枢 54 50 双穴
气海 54 6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4天 胃俞 54 40 双穴
不容 54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5天 肝俞 54 40 双穴
章门 52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6天 脾俞 54 50 双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7天 乳根 52 30 双穴
大陵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8天 膈俞 54 50 双穴
膻中 54 50 单穴
巨阙 54 4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9天 肾俞 54 60 双穴
照海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艾灸体会】

平时应注意注重防护入体胃气,饮食注意调摄,常配以炙甘草、大枣、粳米以防感寒太过有伤胃气;避免感受风、湿、寒、冷,饮食宜清淡,忌肥甘、生冷,戒烟酒。

点赞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阅读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