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症状】
(2)风邪侵袭:恶寒发热,头项强硬,四肢强直,关节疼痛,甚则角弓反张、口嘴不开,舌苔白腻,脉弦紧。若风热侵袭或风邪化热,则可有高热、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
(3)湿热阻络:四肢强直,关节不得屈伸,关节红肿热痛,踝部肌肤可见多数结节性红斑,多伴有湿热痹痛症状,头重如裹,肢体困重,日久可见四肢肌肉瘦削,关节肿大,舌边红,舌体胖大,苔黄腻,脉弦滑数。
(4)痰火动风:多为突然发病,四肢过度伸直,强硬不能屈曲,颈项强直,可伴有阵阵抽搐,面红,气粗,神识不清,喉中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5)肝阳化风:素有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等肝阳偏亢的症状。偶有激发则突然舌强,神识不清,呼吸气粗,可迅速发展为半身不遂或双侧上下肢皆过度伸直而强直,手腕屈曲,手指并拢,舌红,脉弦数。
(6)肝肾亏虚: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心烦易怒,失眠健忘,哭笑不能自制,神情呆滞,智力低下,如痴如斑,甚至神情不清,四肢强直,下肢甚至强硬而两手屈曲,舌淡红,脉弦细无力,尺脉尤弱。
(7)气滞血瘀:多在外伤、中毒之后,后遗四肢强直,不能屈曲,目开而神昏不识入,不能言语,二便失禁,日久可见肌肤甲错,舌淡红,可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涩。
(8)阳气虚衰:四肢强直,面色咣白,手足厥冷,神识不清,默默不语,目开而不识入,二便失禁,舌淡,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涩结。
【病因分析与鉴别】
(2)风邪入侵与风寒湿阻络型相比较,风邪入浸化热不仅限于经络,还可侵入脏腑,除四肢强直外,还常兼见发热恶风寒,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口噤不张,时时抽搐,甚则神昏。而风寒湿阻络则多限于肌表经络,仅有四肢关节疼痛的表现。
(3)痰火动风与肝阳化风均可致四肢强直不能伸屈,痰火动风者多素体湿盛,遇五志过极,化火动风,则痰火上冲颠顶,伴有喉中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状,肝阳化风多素有肝阳偏亢的症状,可由五志过极,强力举重而诱发,血与气并走于上,多累及双侧肢体,常兼见头痛较重,呕吐,面红气粗,舌红,苔黄燥,脉弦数等症状。
(4)肝肾亏虚与血瘀气滞者症状相似,前者可由于年老体衰,阴阳失调,或肝肾之精不足,肾元不固,虚风内动而致,常伴有肝肾亏虚之象;后者则多由于外伤,或胎产受伤,瘀血停滞,气机逆乱而致,多伴有损伤、瘀血、中毒的症状。
(5)阳气虚衰与血瘀气滞所致四肢强直,虽均有四肢强直症状,然而阳气虚衰所致四肢强直多由于久病耗伤,阳气外泄,筋脉失于温煦而致,除四肢强直外还具有手足厥冷,面色咣白,舌淡,脉沉涩结等阳虚之寒象。血瘀气滞者则多由于外伤、中毒而致血瘀气滞,或日久气虚,筋脉失于濡养而致,除兼见有血瘀的症状外,还可见面白、自汗、舌淡白的气虚之象.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环跳
48
30
双穴
阳陵泉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风市
48
30
双穴
申脉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4天
肩髃
50
30
双穴
曲池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5天
风池
52
30
双穴
悬钟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6天
身柱
54
50
单穴
腰阳关
54
60
单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7天
委中
48
30
双穴
照海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8天
百会
52
30
单穴
哑门
52
30
单穴
列缺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9天
肾俞
54
60
双穴
太溪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10天
大杼
54
50
单穴
飞扬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11天
胆俞
54
40
双穴
阳辅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艾灸体会】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