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症状】
(2)气血失荣:四肢麻木,抬举无力,面色萎黄,伴有心慌气短,头晕失眠,故忘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3)气滞血瘀:四肢麻木,伴有郁胀疼痛,按之则舒,面色晦黯,口唇发紫,舌质紫黯,可见紫色密斑,舌苔薄偏干,脉涩。
(4)肝风内动:四肢麻木,伴有震颤,兼有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舌质黯,苔少,脉弦劲有力。
(5)风痰阻络:四肢麻木,伴有痒感,或见不时震颤,兼有头眩,肩背沉重,或呕恶,痰多等,舌质偏黯,苔薄腻,脉弦滑或濡。
(6)湿热郁阻:四肢麻木,伴灼热疼痛,患肢扪之发热,甚则两足欲踏凉地,舌质黯,苔黄白而腻,脉弦数或濡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2)气血失荣型多发生于劳倦失宜,或见于吐泻伤中,或失血过多,或生育频接,或热病久羁,或出现于其他虚损疾患后。气血双亏,脉络空虚,四肢无所秉,遂可发生麻木。偏于气虚者面色咣白,四肢软弱,抬举无力,伴有心慌气短,舌质淡红,脉弱;偏于血虚者面色无华,皮肤偏干,伴头晕目眩,失眠健忘,舌质嫩红,脉细或脉细数。两者皆为虚证一为气虚,一为血虚,麻木而无疼痛,呈现一派虚象。
(3)气滞血瘀者临证有气滞偏重与血瘀偏重之分。初病在气,病久入血,由气滞而发展到血瘀。气滞偏重的多由于情志失调,气机不利,麻木时轻时重,但少有痛病,脉弦不柔,舌淡黯无瘀斑。血瘀偏重的多见于外伤及病久入络者,麻木而兼疼痛,皮色发翻,口唇青紫,脉沉涩,舌质必有瘀斑。气血郁滞,堵塞经络,营阴失养,卫气失温,见四肢麻木。两者的四肢麻木都兼见郁胀,按之则舒。辨证要点应注意气滞偏重的麻木时轻时重,但少有疼痛,脉弦不柔,舌淡黯而没有瘀斑。血瘀偏重的则表现为麻木兼有疼痛,皮色发黯,口唇青紫,脉沉涩,舌质有瘀斑。
(4)风痰阻络型与肝风内动型均有四肢麻木伴有震颤的特点。风痰阻络为痰饮久伏,风邪引动,风痰搏于经络而发病。其特点为麻木多伴有痒感,并有头眩,背沉,舌苔腻等症状;肝风内动为肝阳素旺,又遇情志失调,阳动生风而发病。其特点为麻木并伴有明显震颤,头晕、头痛、烦躁易怒,脉弦有力。
(5)湿热郁阻型则是由于湿热郁阻,络脉壅塞,气血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而致.主要见于下肢麻木,且有灼热疼痛感,尤以两足灼热明显,甚至需踏凉地缓解,脉兼数象,舌苔偏黄腻。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环跳
48
30
双穴
阳陵泉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风市
48
30
双穴
申脉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4天
肩髃
50
30
双穴
曲池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5天
风池
52
30
双穴
悬钟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6天
身柱
54
50
单穴
腰阳关
54
60
单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7天
委中
48
30
双穴
照海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8天
百会
52
30
单穴
哑门
52
30
单穴
列缺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9天
肾俞
54
60
双穴
太溪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10天
大杼
54
50
单穴
飞扬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11天
胆俞
54
40
双穴
阳辅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艾灸体会】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