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元代《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明确指出本病属血热并提出治法,“经水不及期而来者,血热也,四物加黄连”。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则指出,“若脉证无火而经早不及期者,乃其心脾气虚,不能固摄而然”,认为月经先期的发病机制是脾虚不摄。《证治准绳?女科》云:”经不及期有瘀血者矣……欲知瘀血有无,须以小腹满痛与不满痛别之。”说明血瘀也可引起月经先期,并以满痛做为辨证耍点,追至清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则日臻完善,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月经先期的病机,归纳为实热、虚热、气虚、血瘀等四个方面,并用四物汤加减治疗,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作了比较完备的论述,如月经周期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明显症状,属正常范围。若偶尔提前l次,下次月经仍按期而至者,亦属正常范围。西医学中的盆腔炎、黄体功能不全、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宫内节育器副反应、服避孕药等所出现的月经周期提前及月经频发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症状】
(2)郁热: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胸胁或小腹或乳房胀痛,心烦易怒或口渴,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3)虚热:月经提前,色红,质黏稠,量少,口干,渴不多饮;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虚: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清稀,神疲肢倦;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
【艾灸取穴】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48-54
50-70
单穴
足三里
45-52
50-60
双穴
关元
48-54
50-70
单穴
神阙
48-55
50-70
单穴
第2天
脾俞
48-52
60
双穴
三阴交
42-48
50
双穴
神阙
48-55
50-70
单穴
第3天
肾俞
47-53
50-70
双穴
太溪
45-48
50
双穴
神阙
48-55
50-70
单穴
第4天
期门
45-50
50
双穴
太冲
45-48
50
双穴
神阙
48-55
50-70
单穴
第5天
膈俞
47-53
50
双穴
血海
42-48
40-50
双穴
神阙
48-55
50-70
单穴
【按语】
本病应在行经前3~5天艾灸,对经行腹痛,经量多者需艾灸治疗时,下腹部及腰骶部穴位不宜久灸,以免导致月经过多。
【案例】
主诉:月水提前4年。量不多,色淡质稀,白带稀薄,小腹有下坠感,畏寒,纳少,便溏、时有腹泻,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按诊:左大横穴、双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均有明显压痛。证属久泻伤脾,中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治以健脾升提,调补冲任。
治疗:隔物灸仪施灸,于月经前3天开始施灸,处方见上表。灸三日后经至,色正常,继续灸完2个循环。连续灸3个月经周期,第四个月经行时色量均正常,面色红,精神充,能正常工作。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