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症状—经断前后诸症怎么艾灸?

妇女在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眩晕耳鸣、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心悸失眠,或腰背痠楚、面浮肢肿、纳呆便溏,或皮肤蚁行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经断前后诸证,亦称“绝经前后诸证”,也常称

月经症状—经断前后诸症怎么艾灸?

【概述】

妇女在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眩晕耳鸣、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心悸失眠,或腰背痠楚、面浮肢肿、纳呆便溏,或皮肤蚁行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经断前后诸证,亦称“绝经前后诸证”,也常称为“更年期综合征”。
西医学中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属本病范畴。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后,或早发绝经卵巢功能衰竭而致诸证,可参照本病调治。

【症状】

(l)肾阴虚:绝经前后,月经先期或先后不定,量或少或多,或崩或漏,经色鲜红,眩晕耳鸣,汗出,五心烦热,腰膝痠软,足跟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2)肾阳虚:绝经前后,月经紊乱,量多、色淡黯,或崩中漏下,精神委靡,面色晦黯,畏寒肢冷,或面浮肢肿,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3)肾阴阳两虚:绝经前后,月经紊乱,量或少或多,乍寒乍热,烘热汗出,头晕耳鸣,健忘,腰痠背痛,舌淡,苔薄,脉沉弱。

【病因分析与鉴别】

经断前后诸证是因绝经期机体肾虚,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相应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又因体质的不同而轻重不一,持续时间长短有异。本病的根本在于肾虚,其证型又有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之不同。阴虚者,多烘热汗出,五心烦热;阳虚者,多畏寒肢冷,腰背冷痛;若见乍寒乍热,烘热汗出者。则属阴阳两虚之候。
《素问•上古天真论》日:“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指出了女性生长衰老的自然规律。若绝经前后体质均好或调理得当,则绝经期“天癸竭”,经血渐止而无不适。而部分妇女由于平素和绝经前后的体质、产育、疾病、营养、劳逸、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方面调理不当,伤及肾气,更遇绝经期肾气衰,任脉虚,天癸竭,使得阴阳平衡失调而导致本病。可见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以肾虚为主,常见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两虚二肾的阴阳失调,常涉及其他脏腑。其中主要影响心、肝、脾三脏。例如肾阴虚导致心肾不交,引起心火偏亢,肝肾同源,肾阴虚又可导致精亏不能化血,而引起肝肾阴虚,肝失柔养,肝阳上亢;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而导致脾肾阳虚。因而易出现由水湿、痰浊、瘀血、气郁或心脾两虚等所引起的证侯。
(1)肾阴虚与肾阳虚:肾阴虚素体阴虚,或多产房劳,忧虚劳倦者,年至肾阴不足、天癸渐竭的绝经期,肾阴更伤,脏腑失养,遂发经断前后诸证。肝肾同源,精血互化,若肾阴亏虚则肝血不足,肝气偏旺,抑或木少滋荣,肝阳偏亢;又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若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则心肾不交,倘若肾阴不足,精髓亏虚,不能上荣于脑可致髓失所养等。绝经前后,肾阴不足,冲任失调,故月经先期或先后不定、量或少或多,或崩或漏;肾阴不足,脑位不充,故眩晕耳鸣;肾阴不足,阴不敛阳,虚阳上浮,则烘热汗出,虚热循经而散,则五心烦热;阴虚内热,则口干,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肾虚筋骨失养,外府失荣,则腰膝痠软,足跟疼痛;阴虚血燥,故皮肤干燥或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肾阳虚素体阳虚,或过用寒凉及过度贪凉,可致肾阳虚惫,正值天癸渐竭的绝经期,神阳益虚,脏腑失煦,可致经断前后诸证。若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可致脾肾阳虚;若脾肾阳虚,不能健运水湿,湿聚成痰,则造成痰湿内蕴,抑或阳气虚弱,气虚而血不行则成血瘀;因而出现经断前后诸证的复杂变化。绝经前后,肾阳渐衰,冲任不固,不能约制经血,则月经紊乱,量多、色淡黯,或崩中漏下;命门火衰,阳气不能外达,故面色晦黯,精神委靡;阳虚经脉失煦,则畏寒肢冷,腰背冷痛:肾阳不足,不能温化膀胱,则小便清长,夜尿多;水湿内停,故面浮肢肿。舌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均为肾阳虚衰之象。
(2)肾阴阳两虚:绝经之年,精血亏虚,肾之阴阳渐衰,或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真阴真阳不足,不能濡养、温煦脏腑,阴阳失调而致诸症丛生,绝经前后,肾阴阳俱虚,冲任失调,则月经紊乱,量或少或多,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则乍寒乍热,烘热汗出;肾精亏虚,脑失所养,故头晕耳鸣,健忘,肾虚外府失养,督脉失荣,则腰痠背痛,舌淡,苔薄,脉沉弱均为肾阴阳俱虚之征。
综上所述,妇女在绝经前后,机体由阴阳均衡向衰老过渡,随着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虚衰,月经将断而至绝经,这是妇女正常的生理衰退变化。通过自身脏腑间的调节,多数妇女能顺利渡过这一时期,但部分妇女由于体质虚弱,肾虚天癸竭的过程相对较剧或较甚,或因工作、生活的不同境遇,以及外界的各种刺激等因素的影响,不能自身调节,使肾的阴阳平衡失调,影响至心、肝、脾脏,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因而出现围绕绝经前后诸多证候,其致病机制主要是肾虚。但因妇女经、孕,产、乳,屡伤于血,易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所以经断前后诸症.临床相对以肾阴虚居多。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期门 52 40 双穴
太冲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肾俞 54 60 双穴
关元 54 60 单穴
照海 48 30 双穴
第4天 心俞 54 50 双穴
内关 48 30 双穴
神门 48 30 双穴
第5天 脾俞 54 50 双穴
气海 54 60 单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第6天 命门 54 60 单穴
腰阳关 54 60 单穴
涌泉 52 60 双穴
第7天 风池 52 30 双穴
百会 52 30 单穴
曲池 48 30 双穴

【艾灸体会】

经断前后诸证是妇女在50岁左右,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虚衰,经水将断之时,若平素体虚或房劳多产,又值这一时期难以适应外界各种因素的刺激,使肾之阴阳失衡,并影响到其他脏腑气血失调,因而出现一系列证候。可见发病的根本主要在肾,所累及的脏腑主要是心、肝、脾。所表现的证候就有偏于肾阴虚、肾阳虚以及阴阳两虚的不同,且可兼挟痰湿、瘀血、气郁等。治疗上要在补益肾之阴阳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证候辨证施治,而且不论是中药治疗或是针灸治疗,在治疗期间均应对患者加以心理治疗,如精神安慰,使患者乐观、开朗,并嘱其劳逸结合,做好绝经前后的保健。

点赞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阅读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