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症状—经行浮肿怎么艾灸?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称经行浮肿、“经来浮肿”。 经行浮肿,古代文献少有专论。惟《叶氏女科证治》曾提示:“经来遍身浮肿.此乃脾土不能克化水变为肿。”并用木香调胃汤治疗。 本病相当

月经症状—经行浮肿怎么艾灸?

【概述】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称经行浮肿、“经来浮肿”。
经行浮肿,古代文献少有专论。惟《叶氏女科证治》曾提示:“经来遍身浮肿.此乃脾土不能克化水变为肿。”并用木香调胃汤治疗。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

【症状】

(1)脾肾阳虚:经行面浮肢肿,按之凹陷不起,晨起头面肿甚,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腹胀纳减,腰膝痠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
(2)气滞血瘀:经行肢体肿胀,按之随手而起,月经量少,色黯有块,脘闷胁胀,烦躁易怒或善叹息,舌紫黯,苔薄白,脉弦涩。

【病因分析与鉴别】

早在《内经》就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可见脾肾阳虚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脾肾阳虚之人,因经前、经行之时,气血下注胞宫,脾肾更虚,气化失司,水湿不运,遂生浮肿。另外,本病也有因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滞而作胀者。
(1)脾肾阳虚: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或房劳多产,伤及脾肾,经水将行,精血下注于胞中,脾肾益虚,气化不利,水湿不运,溢于肌肤引起浮肿。脾肾阳虚,经前及经期气血流注冲任,脾肾益虚,阳气不足,气化不利,水湿泛溢于肌肤,则见头面四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脾肾虚损,经血失约,则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脾失健运,故纳减腹胀,大便溏薄;肾虚则腰膝痠软。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均为阳虚之象。
(2)气滞血瘀: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经前、经时冲任气血壅盛,气滞更甚,血行不利;气滞血壅,水湿运化不利,水停气阻,发为浮肿,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又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气血壅盛,气滞血壅,水湿运化不利,水停气阻,则肢体肿胀,按之随手而起;气机阻滞,经血运行不畅,则月经量少,色黯有块;肝失疏泄,故脘闷胁胀,烦躁易怒或善叹息。舌紫黯,苔薄白,脉弦涩,均为气滞血瘀之征。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关元 54 60 单穴
曲骨 54 60 单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水分 54 50 单穴
水道 54 5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偏历 48 30 双穴
复溜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4天 小肠俞 54 40 双穴
阳陵泉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5天 大肠俞 54 40 双穴
腹结 54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艾灸体会】

经行浮肿的发生主要与脾、肾、肝三脏关系密切,根据浮肿按之凹陷不起或按之随手而起,以及伴随的临症表现辨其虚实,临床往往以虚证多见,治疗多以温补脾肾而取效,实证治宜行气活血,佐以化湿消肿。

点赞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阅读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