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经期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吐血或衄血,并伴随月经周期停止者称为经行吐衄。临床上常伴经量减少,甚至闭经,故有“倒经”、“逆经”之称。《叶氏女科证治》谓“经不往下行,而从口鼻中出,名曰逆经。”《类证治裁
【概述】
每逢经期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吐血或衄血,并伴随月经周期停止者称为经行吐衄。临床上常伴经量减少,甚至闭经,故有“倒经”、“逆经”之称。《叶氏女科证治》谓“经不往下行,而从口鼻中出,名曰逆经。”《类证治裁》提到:“按月倒经,血出鼻口,此由肝火上迫,不循常道。”本病相类于西医学的‘代偿性月经“。
【症状】
(1)肝经郁火: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鲜红或深红,月经可提前、量少甚或不行,心烦易怒,或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2)肺肾阴虚: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鲜红,月经先期食少,平素可有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潮热咳嗽,咽干口渴,舌红或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2)肺肾阴虚: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鲜红,月经先期食少,平素可有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潮热咳嗽,咽干口渴,舌红或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本病证有虚有实。出血量较多,色深红或鲜红为实证,多由肝经郁火所致,出血量少,色鲜红为虚证,多由肺肾阴虚所致。临床以鼻衄为多见。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印堂 | 48 | 30 | 单穴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
血海 | 48 | 30 | 双穴 | |
第2天 | 上星 | 50 | 30 | 单穴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第3天 | 迎香 | 48 | 30 | 双穴 |
孔最 | 48 | 30 | 双穴 | |
合谷 | 48 | 30 | 双穴 | |
第4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艾灸体会】
经行吐衄临床上以鼻衄为常见,多见于青春期妇女.本病因肝经郁火或肺肾阴虚导致血热气逆而发,与经前、经期冲脉之气偏盛有关。治疗上应本着“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则,以清热降逆平冲,引血下行为主。根据证候有虚有实,予以清泄肝火,或滋阴降火,而不可过用苦寒克伐之剂,以免耗伤气血。
免责声明:当前内容和信息部份来源于网络,仅供兴趣爱好分享娱乐,仅代表个人观点,无任何现实指导意义!
执行董事微信:15815597389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