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症状—经行吐衄怎么艾灸?

每逢经期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吐血或衄血,并伴随月经周期停止者称为经行吐衄。临床上常伴经量减少,甚至闭经,故有“倒经”、“逆经”之称。《叶氏女科证治》谓“经不往下行,而从口鼻中出,名曰逆经。”《类证治裁

月经症状—经行吐衄怎么艾灸?

【概述】

每逢经期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吐血或衄血,并伴随月经周期停止者称为经行吐衄。临床上常伴经量减少,甚至闭经,故有“倒经”、“逆经”之称。《叶氏女科证治》谓“经不往下行,而从口鼻中出,名曰逆经。”《类证治裁》提到:“按月倒经,血出鼻口,此由肝火上迫,不循常道。”本病相类于西医学的‘代偿性月经“。

【症状】

(1)肝经郁火: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鲜红或深红,月经可提前、量少甚或不行,心烦易怒,或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2)肺肾阴虚: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鲜红,月经先期食少,平素可有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潮热咳嗽,咽干口渴,舌红或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本病证有虚有实。出血量较多,色深红或鲜红为实证,多由肝经郁火所致,出血量少,色鲜红为虚证,多由肺肾阴虚所致。临床以鼻衄为多见。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印堂 48 30 单穴
膈俞 54 50 双穴
血海 48 30 双穴
第2天 上星 50 30 单穴
期门 52 40 双穴
太冲 48 30 双穴
第3天 迎香 48 30 双穴
孔最 48 30 双穴
合谷 48 30 双穴
第4天 肾俞 54 60 双穴
太溪 48 30 双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艾灸体会】

经行吐衄临床上以鼻衄为常见,多见于青春期妇女.本病因肝经郁火或肺肾阴虚导致血热气逆而发,与经前、经期冲脉之气偏盛有关。治疗上应本着“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则,以清热降逆平冲,引血下行为主。根据证候有虚有实,予以清泄肝火,或滋阴降火,而不可过用苦寒克伐之剂,以免耗伤气血。

点赞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阅读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