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经间期出血,历代医籍未见有此病名载录,可能视为“月经先期”、“一月再行”、“经漏”、“赤带”等,本病之内容亦混其中。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期出血,若出血期长,血量增多,不及时治疗,进一步将发生崩漏。
【症状】
(2)脾气虚型:经间期出血,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食少腹胀,舌淡,苔薄,脉缓弱。
(3)湿热型:经间期出血,血色深红,质稠,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心烦口渴,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血瘀型:经间期出血,血色紫黯,挟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情志抑郁,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有力。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肾阴虚与湿热型:肾阴虚素体阴虚,房劳多产,阴虚内热,热伏冲任,阳气内动,迫血妄行,因而出血,血出之后,阳气外泄,阴阳趋于平衡,故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复发,出现经间期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痠软,手足心热,夜寐不宁;湿热型外感湿热之邪,或情志所伤,肝郁犯脾,水湿内生,湿热互结,蕴于冲任,阳气内动,引动湿热,迫血妄行症见经间期出血,血色深红,质稠,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心烦口渴,口苦咽干。
(2)脾气虚:忧思劳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气虚弱,冲任不固,阳气不足,血失统摄,故而出血。
(3)血瘀:经期产后,余血内留,离经之血内蓄为瘀;或情志内伤,气郁血结,久而成瘀,淤阻冲任,在月经中期,阳气内动,引动瘀血,血不循经,故出血。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期门
52
40
双穴
太冲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关元
54
60
单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4天
天枢
54
50
双穴
中极
54
6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5天
肾俞
54
60
双穴
太溪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6天
命门
54
60
单穴
血海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7天
章门
52
40
双穴
气海
54
6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8天
膈俞
54
50
双穴
阴交
52
5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9天
曲泉
48
30
双穴
照海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10天
心俞
54
50
双穴
通里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11天
肝俞
54
40
双穴
水道
54
5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12天
白环俞
54
50
双穴
涌泉
52
6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13天
阴陵泉
48
30
双穴
太溪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艾灸体会】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