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由于地区不同,江浙一带,将麻疹称“痧子”,华北称“疹子”或“糠疹”,华南多称“麻子”等。
【症状】
(2)邪毒入里肺部蕴热(见形期):发热持续,起伏如潮,咳嗽加剧,烦躁或嗜睡,或伴惊跳,目赤多眵,疹点先从耳后、发际及颈部出现,渐及额部颜面、胸腹四肢,最后见于手心足心,疹点初起细小而稀少,渐次加密,疹色鲜红或黯红,稍觉隆起,扪之碍手,舌质红赤,苔黄腻,或黄燥,脉数或洪数,指纹紫滞。
(3)邪透疹没肺胃阴伤(收没期):疹点依次隐没,咳嗽渐减,声音稍哑,发热渐退,胃纳转佳,精神渐复,舌质红,苔薄腻,脉虚数,指纹淡滞。
(4)邪毒炽盛闭肺内陷(逆证):疹出不畅,或暴出即没,或疹色紫黯,稠稀不均,并见高热烦躁,气急咳喘,鼻煽胸高,口唇青紫,舌质红绛,苔薄黄或黄厚,脉浮数或洪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疹色紫黑,形成斑块;或疹点黯淡不红,或疹点凹陷,或神昏谵语,痉厥抽搐等。
【病因分析与鉴别】
(2)邪毒炽盛闭肺内陷与风热时邪侵袭肺卫、邪毒入里肺部蕴热、邪透疹没肺胃阴伤;前证是麻疹病程中出现的逆险证候,较后三证之麻疹顺证为重笃危险。体质:顺证多见于身体健壮之小儿,而逆证多见于年龄小、体质弱、发育欠佳的儿童。精神:顺证多神识清楚,逆证目闭不开,迷迷嗜睡,乃显示病趋严重;如神志昏糊,不省人事,不啼不哭,则有逆传心包之危症。体温:顺证多发热不高,皮肤微汗润泽:若体温升高剧烈,或变生喘咳痉厥;或体温不升,脉微肢厥,疹透困难等,当属邪陷正虚之逆证。呼吸:咳嗽轻微,呼吸稍粗是为顺证;若气急喘促,咳呛频频,鼻翼煽动乃是邪毒闭肺,并发肺炎喘咳之逆证,反之,呼吸微弱无力,脉细,恐有邪陷正衰厥脱之险。舌苔:初热时苔现薄白、舌边尖微红,见形后苔转微黄,舌质转红,舌苔与证候相合是为顺证,若苔面干燥无津,舌质紫绛,甚或灰黑焦裂起刺,显示热毒炽盛,津液枯涸,有邪陷营血,真阴欲竭之变端。脉象:初热脉现浮数,见形后脉呈滑数,但不洪不滑实,为顺证;若沉迟细涩,乃阳证见阴脉,故危。麻疹出没:发热三、四日后,渐次外达,宜不疾不徐,是为顺证;如当出不透,或现而不畅,或一出即隐,或应收不回等现象,乃属热毒亢盛或正不胜邪之逆证。发疹顺序和疏密:先由耳后、发际、颈项、额部、颜面、肩背等阳部渐次出现,继而胸腹四肢、手心、足心等阴部均见疹点,由疏到密,以阳部密,阴部疏为顺候。收没应由上而下,逐渐见回。若胸腹见疹,颜面不露,以及两足见疹,腹部隐约,上身无点,均为毒炽气虚,阳气内郁,难以上升,为逆险之象。疹点之色泽形态:红润泽,颗粒分明突于皮肤,一日三潮,潮来红润,乃气血充足,热毒易达之顺证:若点粒难分,繁密成片,疹形平坦,色呈紫斑,为热毒亢盛,丛生变证。此外,如疹点隐而不显,色淡红,或于枯晦黯,是气血亏乏,正虚邪陷,也为险证。
(3)麻疹在见形前与风热感冒:麻疹初起有发热、咳嗽、喷嚏等类似感冒的表现,麻疹发热特点为晨轻夜重,或一日数潮,且高于初热、身虽热但两手足梢及耳轮发凉,眼胞肿而泪汪汪,鼻喷嚏而涕浊。若口腔出现麻疹黏膜斑,则更是早期鉴别诊断的依据。此外,对于是否在流行季节和曾否患过麻疹,以及有无与麻疹患者接触,均可作为鉴别的参考。
【艾灸取穴】
注:隔两层以上衣服灸,夏天施灸,也必须隔两层以上布灸,温度46~50度即可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大椎
50
40
单穴
肺俞
50
50
双穴
曲池
48
30
双穴
第2天
中脘
50
50
单穴
气海
50
50
单穴
尺泽
48
30
双穴
第3天
足三里
48
40
双穴
委中
48
30
双穴
涌泉
50
60
双穴
【艾灸体会】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