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病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肠,而与肝肾关系密切。而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重要。
【症状】
【艾灸取穴】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48-54
50-70
单穴
天枢
48-52
60
双穴
足三里
45-52
50-60
双穴
神阙
48-55
50-70
单穴
第2天
脾俞
48-52
60
双穴
三阴交
42-48
50
双穴
关元
48-54
50-70
单穴
神阙
48-55
50-70
单穴
第3天
肾俞
47-53
50-70
双穴
太溪
45-48
50
双穴
神阙
48-55
50-70
单穴
第4天
大肠俞
47-52
40-50
双穴
大横
40-60
47-53
双穴
命门
45-53
50-70
单穴
神阙
48-55
50-70
单穴
第5天
百会
45-50
30-40
单穴
合谷
45-48
40
双穴
上巨虚
42-45
50
双穴
神阙
48-55
50-70
单穴
【按语】
【案例】
主诉:间断性腹泻、脓血便3年,大便每日10余次,腹部下坠、胀痛。在医院纤维结肠镜检查示:距肛门20厘米远肠黏膜充血、水肿、轻度糜烂、触之易出血。取病理检查黏膜呈炎症性改变。
艾灸治疗结合中药,艾灸取穴按上表,每日1次,1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大便l—2次/日,无脓血,下坠感、腹胀痛消失,食欲增加,体重复原,继续艾灸,2个月后纤维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正常,随访6个月,无复发。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热门评论